收納對于空間的利用,很難讓人不聯想起前不久風靡的12平方米的蝸居改造。
在《夢想改造家》節目中,設計師王平仲對空間的利用能力令人驚嘆不已。但是看完他的改造成果之后,最初的問題還是揮之不去:三代同堂,一家四口人,為什么卻居住在面積僅12平米的房子里?
住房不僅僅是生存的空間,也是生活的空間。王平仲也提到,改造是“為了保障人的生活及基本尊嚴而設計,要每個人擁有自己獨立的空間分配”,但是這種改造仍然讓人覺得像是戴著枷鎖的舞蹈。
適宜的居住空間是必要的。雷切爾·布拉特和邁克爾·斯通認為,伸張住房的權利不僅僅出于社會公正和道德的考量,而且更重要的是住房在個人生活中的基礎作用—住房是居住者個人健康、安全、就業機會和良好教育等一系列社會權利的基礎。
收納也是如此。只談收納不談空間就是在選擇性無視逼仄的生活環境這一大前提。收納文化、改造蝸居等等,不能替代對于寬敞舒適的居住空間的訴求。在城市用地日趨緊張的當代社會,城市公共空間不斷縮小。道路越來越擁堵,公園、綠地越來越受限,小區住房愈加像火柴盒,然而更多的商業中心、購物廣場卻在不斷生長。這是被商業異化的城市,它的空間是生產和消費的空間,而人的生活質量只能被迫通過改造和收納來提升。
除了專家,侵蝕我們生活空間的商業,也善意地反過來傳授人們在小空間生活的技巧。趙斌在對宜家的研究中這樣描述:“在宜家‘歡迎入住30平方米的家’的召喚下,青年顧客對精致小家的想象瞬間被激活,而‘30平方米’也有效彌合了現實生存與藝術想象之間的永恒裂隙—30平方米一樣可以是天堂?!?/div>
我們能夠看到資本和商業的全方位影響:它們不僅覬覦土地資源,還勸服人們不斷消費,導致生活空間的再次壓縮。為了適應越來越小的空間,企業甚至開發出了一整套適應狹小空間的商品體系。
在被資本裹挾的城市中,收納、改造很容易就會成為教導人們適應而不是反抗現實的手段。當然,深陷其中的我們要首先清醒地認識到現實的不合理性。對于管理者來說,是時候去認真思考如何才能真的讓“城市使生活更美好”了。從城市建設到城市規劃,更多的空間應該被用來讓人們更有尊嚴地居住,而不能任由生活的空間被商業利益的車輪碾碎。
上一篇:
收納用品幫你告別凌亂
下一篇:
收納盒的挑選小技巧